0728 - 6502 227
新闻动态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健康科普

《我不是药神》中的“慢粒” 其实是最幸运的白血病

阅读提要:《我不是药神》于7月5日凌晨起正式在全国上映,但在此前的大范围点映中,这部影片已经收获了爆棚的票房和口碑。影片围绕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(下称“慢粒”)患者寻求低价救命药展开。


专家简介

刘代红,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病科主任,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移植学组委员

刘辉,北京医院血液内科主任,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委员

       《我不是药神》于7月5日凌晨起正式在全国上映,但在此前的大范围点映中,这部影片已经收获了爆棚的票房和口碑。影片围绕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(下称“慢粒”)患者寻求低价救命药展开。影片最后,字幕打出——

       “2016年,工信部、国家卫计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《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》。

       “2018年,中国已有19个省市相继将瑞士诺瓦公司生产的格列宁纳入医保。”

       “2018年,中国开始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。”

       “2002年,慢粒白血病存活率约为30%;2018年,慢粒白血病存活率约为85%。”

“慢粒”是最幸运的白血病

       “慢粒”全称慢性髓性白血病,是血癌的一种,进程从几年到几十年不等。其实,在血液专家看来,“慢粒”是最幸运的白血病。“慢粒”患者只要每天口服药片就能有效控制病情,从外表上看完全不像“病人”,可以正常工作、生活、结婚,从事自己喜欢的运动,这样的状态可维持十多年甚至更久。

       临床上经常因为乏力、低热感到身体不适影响到生活质量来就医的患者,通常医生通过触诊发现脾脏的明显增大,再配合外周血检查出现明显的白细胞增多就会高度怀疑是不是“慢粒”,建议患者做骨髓穿刺检查来进一步确诊。

       在成年白血病中,“慢粒”约占15%~20%。但是症状并不明显,常表现为疲劳、浑身无力、不明原因发热等。“慢粒”症状与病情轻重关系并不大。

       “慢粒”并没有急性白血病那样凶险,有的患者不治疗也能无症状存活两~三年。所以,临床医学往往定义“慢粒”的发病特征为起病隐匿、病程缓慢。

发病不清楚

       “慢粒”的发病机制是染色体异常造成的,9号和22号的染色体发生易位,导致基因异常表达,从而使白细胞急剧上升和脾肿大。

       慢粒发病原因至今都不明确。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少接触苯、甲醛等化学物质,坚持正常作息、规律饮食,避免熬夜等。

治疗不恐怖

       在《我不是药神》中,王传君饰演的“慢粒”患者在最后没有药服用的情况,被医生建议做最后的尝试——骨髓移植。

       骨髓移植并不是每一种白血病患者都适合。对于“慢粒”这种疾病来说,TKI(酪氨酸基酶制剂)一类药物的出现,不仅使慢粒患者免于移植、化疗等,还可以控制像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一样,服药治疗,其效果比移植效果更好、更稳定,所以一般医生是不推荐做移植的。

       无论是1代TKI,还是2代TKI,在我国都已经用得很成熟了。多数患者使用了TKI以后病程会停留在慢性期,即没有不适症状、血常规检查正常、骨髓结果正常,部分患者会达到持续的深度分子生物学缓解时,就是常说的带药治愈,临床中有一半带药治愈病人可以停药。

检测不能停

       只要开始吃药,就需要进行疗效监测,即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,一旦发现疗效不佳,出现耐药等情况时应及时调整治疗策略。特别强调了3个月、6个月、12个月、18个月这四个时间点,只有定期监测才能知道药物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。

       目前,定期检测包括血象、骨髓象、染色体、基因等,其中基因检测已成为慢粒最敏感、最严格的检测方法,通过该检测可预见疾病发展态势,实施有效管理。

       虽然慢粒已经成了“慢病”,但依然有患者缺乏严格治病的意识,不清楚药量还需要调整、吃药时还需要注意监测脏器功能和基因变化等。所以,提醒慢粒患者,一定要规范治疗,定期做好随访。


       来源:湖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、健康时报



快速导航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