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728 - 6502 227
新闻动态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医院新闻

崴脚后别乱动!急救、康复、预防一篇讲清楚!

       崴脚(踝关节扭伤)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,但很多人因处理不当导致反复受伤,甚至留下后遗症! 跑步、穿高跟鞋、下楼梯踩空……一个不小心就可能“悲剧”!

       这篇科普教您科学应对崴脚,避免“习惯性崴脚”!

       崴脚后,您的第一反应可能是错的!

      × 错误操作

      1.立刻热敷、涂红花油 → 加重肿胀!  

      2.使劲揉搓伤处 → 可能损伤血管和韧带! 

      3.强行走路活动 → 加重撕裂风险!

      √ 正确操作

      记住警察(POLICE)原则

      警察原则

      1. Protection(保护):受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,保护受伤的部位,避免进一步的伤害。可以使用夹板、绷带或其他固定装置来稳定受伤部位。

 

       2. Optimal Loading(适当负重):鼓励在受伤后进行适当的负重和活动,以促进损伤组织的恢复。这并不是主张完全静止,而是应在不加重症状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活动。

 

       3. Ice(冰敷):受伤后应立即冰敷,每次15-20分钟,每隔2小时重复一次。冰敷可以帮助减轻肿胀和疼痛。

 

       4. Compression(加压包扎):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,这有助于控制肿胀并提供支持。加压包扎应持续至肿胀开始减轻。

 

       5. Elevation(抬高患肢):将受伤部位抬高至高于心脏的位置,以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,从而减轻肿胀。

 
       崴脚后一定要拍片吗?

       不一定!

       不是所有崴脚都要拍片,但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: 

       1.脚踝严重肿胀、淤血,无法站立; 

       2.按压外踝骨下方(腓骨远端)或内侧韧带处剧烈疼痛; 

       3.听到“咔嚓”声,关节明显畸形; 

       4. 48小时后仍无法缓解疼痛。 

       医生可能建议:

       X光:排除骨折;  

       MRI或超声:判断韧带损伤程度(如距腓前韧带是否撕裂)。  

       康复期也不可大意

       小心变成“习惯性崴脚”

       × 误区

       1.“不疼了就能跑步了!” → 韧带未修复,易二次损伤!  

        2.“静养就是完全不动!” → 关节僵硬,肌肉萎缩!  

       × 科学康复阶段

       1. 急性期(0-3天):冰敷+制动,可借助拐杖行走;  

       2. 亚急性期(4-14天):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(如脚趾抓毛巾、踝泵运动); 

       3. 恢复期(2周后):加强肌肉力量训练(弹力带抗阻、单腿站立)。  

       !!!划重点:康复训练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,避免过早负重!

       预防崴脚

       记住这5招!

       1. 运动前热身:重点活动脚踝,激活小腿肌肉;  

       2. 选对鞋子: 

          运动时穿高帮鞋或佩戴护踝; 

          少穿松糕鞋、高跟鞋(尤其下楼时); 

       3. 强化脚踝力量: 

          单腿站立(从30秒逐渐增加到2分钟); 

          踮脚尖走路(每天5分钟); 

       4. 避开危险地形:湿滑地面、不平整路面需格外小心; 

       5. 减肥:体重过大增加关节负担。 

       关于崴脚的冷知识

       1.为什么有人总崴同一只脚?

       韧带损伤后松弛,关节稳定性下降,形成“恶性循环”。 

       2.崴脚后喝骨头汤能补好?

       没用!补钙不如做康复训练!  

       3.崴脚可能引发关节炎?

       反复扭伤会导致软骨磨损,增加骨关节炎风险! 

       崴脚不是小事,正确处理+科学康复是关键!遵循POLICE原则,及时就医评估损伤,循序渐进康复,才能避免“习惯性崴脚”和长期后遗症。  

 

 

       供稿:董婷

       编审:朱美岳

 
 


快速导航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