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728 - 6502 227
新闻动态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油田良医

于每一则故事里汲取力量

爱心筑桥,重燃希望:伤口造口门诊里的温情故事

       伤口造口门诊,是专门针对慢性伤口或造口进行护理治疗,并提供相关咨询的诊室。在伤口造口门诊这一专业领域内,每天上演着不同患者寻求特别照护与指导的故事。

      这里,不仅仅是治疗技术的展现,更是心灵慰藉的港湾。汪奶奶,一个因肠造口手术而生活骤变的独居老人,面临着孤独与无助的双重考验。带着对肠造口的恐惧和对外界不信任的防备,她踏入了我院的伤口造口门诊,遇见了骨科二病区的护士长谢莉君。初时,汪奶奶心中满是对治疗效果的疑虑与不安,每次造口护理时的紧张情绪难以掩饰。面对汪奶奶的抵触,谢护士长选择了耐心与关爱作为桥梁,逐步深入了解到汪奶奶背后的故事:子女远在他乡,个人营养不良,精神疾病带来的额外伤害,以及那份深深的孤独感。谢护士长没有仅限于治疗汪奶奶的身体创伤,更用温暖的话语和专业的指导为她的心灵带来慰藉,重塑了汪奶奶对自己价值的认识,鼓励她积极面对生活,寻回失去的乐趣。

       随着时间的推移,汪奶奶的心墙逐渐瓦解,与谢护士长之间建立起深厚的信赖与友情。门诊成了她们交流情感的空间,谢护士长不仅成为汪奶奶的倾听者,还主动承担起为汪奶奶提供持续关怀的角色,通过电话问候,给予专业知识的指导,同时向汪奶奶的家人传授造口护理知识,强化家庭支持网。

       汪奶奶的故事,是护理艺术的生动体现,证明了在医学治疗之外,心理和情感的支持同样不可或缺。在谢护士长的陪伴与努力下,汪奶奶不仅身体状况得到改善,更重要的是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和乐趣,积极参与社交,享受晚年生活的温馨与色彩。这一转变,彰显了叙事护理的力量,以及爱心、耐心在治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,它们如同明灯,照亮患者的心灵,赋予他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希望。

(上图为护士长谢莉君在为患者造口护理)

       肿瘤科|坚持不放弃

       肿瘤科,一处生命故事交织的舞台,每日上演着人间的喜怒哀乐。我,作为一名肿瘤科护士,每步入病房,面对患者的苦痛与家属的忧虑,心中满是对生命的无限敬意。

       王奶奶,一位精神矍铄的80岁长者,外表丝毫看不出岁月的痕迹。她以智慧的言辞、清晰的思维和谦逊的态度,时刻给予我们鼓舞。而她所照料的,正是她罹患肺癌并已发生脑转移的儿子,一个需要平车接送且常伴有抽搐症状的病人。尽管已雇佣护工,王奶奶仍旧亲自守护,每当抽搐来袭,她便迅速而熟练地使用自制压舌板辅助,紧紧握住儿子的手,平静地等待症状缓解。她的这份镇定与无私,激起了我对她过往的好奇。

       一天,我见她佝偻着背,目光不离儿子,便关切询问是否需要休息。王奶奶虽显疲惫,却婉拒了我的提议,言辞中透露出母爱的坚韧。我趁机提出交谈的愿望,她同意了。在对话中,王奶奶透露了内心的歉疚,源于她年轻时作为妇产科医生,因工作繁忙而对子女关爱不足。此外,她也表达了对已故丈夫未能积极主张其进行高风险心脏手术的遗憾,认为这是另一种亏欠。
我紧握她的手,安慰她心脏病手术的风险及老年患者的承受能力本就复杂,她无需自责。

       王奶奶听后略感宽慰,进而分享了她坚持照顾儿子的动力:一是母爱的本能,愿意倾尽所有陪伴;二是相信坚持的力量能够传递给儿子,激发他的生存意志。她的这份毅力与信念,深深触动了我。我对王奶奶表达了由衷的敬佩,她却谦虚地转而赞扬我们医护人员的敬业与体贴,提到了日前深夜我们协助进行PICC置管并默默忍受伤痛的细节。我回应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提供关怀与帮助,提醒王奶奶也要保重身体。

       通过这些对话,我深刻意识到,聆听与理解是穿透疾病阴霾的一束光,它不仅照亮了患者与家属的心房,也使我们医护人员在理解他们的故事中获得了成长与启迪。我们怀揣谦卑与好奇,于每一次交流中学习,于每一则故事里汲取力量,共同编织着关于生命、爱与希望的篇章。

叙事护理

 

       撰稿:张思    彭彩群 

       编审:朱美岳



快速导航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