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728 - 6502 227
新闻动态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医院新闻

精准重塑脊梁 微创点亮希望——我院骨科一区PKP技术为老年患者“撑腰”

       老年人本该享受轻松的晚年生活,但骨质疏松症带来的脊柱椎体骨密度下降、骨强度降低等问题,使老人一个摔跤或滑倒就可能发生椎体骨折,让老人饱受腰痛之苦。

       近期,我院骨科一区开展多例PKP(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),术前精准定位、术中实时影像支持、毫米级操作与高效流程管理深度融合,让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实现快速康复。

       案例一

       2月27日下午,73岁的汤奶奶驾驶电动三轮车时不慎与小汽车相撞,撞击瞬间腰部撞到车体,当即出现腰骶部撕裂样疼痛,无法站立及行走,被路人紧急拨打120送医。

       入院后,X线及CT显示‌汤奶奶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,椎体前缘高度丢失50%‌,骨皮质连续性中断,伴腰骶部软组织肿胀。骨科团队结合MRI确认骨折为新鲜损伤,排除脊髓压迫后,结合患者自身患有高血压、2型糖尿病、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状态、肾结石等情况,向家属说明治疗方案。家属签署手术同意书后,汤奶奶被推入手术室接受PKP手术。术后3小时,汤奶奶自述腰骶部疼痛明显降低,可自主翻身。目前佩戴腰围后已逐步下床活动。

       案例二

       3月2日,73岁的付爷爷不慎从1米高台上摔下来‌,当时没觉得有什么不适,但第二天逐渐感到腰背部疼痛,不能下地,家人急忙将他送往医院。

       急诊科的CT显示:付爷爷胸椎骨折T11/T122,这是典型的骨质疏松性骨折。‌骨科一区主任王爱兵查看影像后,指着MRI解释:“这是椎体新鲜骨折的‘警示灯’,保守治疗需卧床3个月,但可能引发肺炎、血栓,甚至再骨折。”付爷爷含泪摇头:“我宁愿手术,也不想瘫在床上拖累孩子!”次日,付爷爷被推进手术室。术后2小时,付爷爷在护士搀扶下尝试坐起,腰部刺痛已消失大半‌。次日清晨,他佩戴腰围独立行走至病房走廊,逢人便展示X光片:“看!水泥填满了裂缝,我的腰‘修’好了!”‌出院前,医生塞给他一盒唑来膦酸:“抗骨松治疗不能停,否则其他椎体还会塌陷。”

       我院骨科一区开展PKP手术多年。学科带头人王爱兵主任‌深耕骨科领域30年,以“显微镜下的匠心”重塑患者筋骨,用“永不停歇的革新”推动学科发展,将传统骨折3个月康复周期压缩至72小时离床,让老年患者跨越“卧床魔咒”。

       科室以患者为中心,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定制手术方案,最大限度保留脊柱功能。开设术后疼痛管理门诊,提供阶梯式镇痛方案,降低药物依赖风险。围手术期全程管理,助力患者快速康复。正如科室团队治疗理念所言:“我们不仅仅是在修复患者椎体的裂痕,更是在重塑患者因疼痛而暗淡的生活篇章。”

       PKP技术优势:

       快速止痛‌:术后疼痛即刻缓解,可减少或停用镇痛药物,规避药物成瘾及肝肾毒性等副作用‌。‌‌多数患者当天即可下地活动,显著缩短卧床时间,降低深静脉血栓、压疮等长期卧床并发症风险。

       微创性与低损伤:手术切口仅约6mm,对肌肉、骨骼等周围组织损伤小,术中出血量极少或无出血‌。

       高龄适用‌:适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老年患者,手术全程采用局部麻醉,无需全身麻醉,显著降低麻醉风险,尤其适合高龄或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。

       矫正畸形‌:有效恢复椎体高度,减少驼背等后凸畸形,体态改善效果显著。骨水泥注入后即可实现永久性椎体加固,无需像传统内固定手术需二次取出植入物,减轻患者多次手术负担‌。‌‌

      住院周期短:术后1-3天出院,康复速度快‌。减少长期护理需求及医疗费用。

      江汉油田总医院骨科一区以PKP技术为支点,融合微创精准与人文关怀,让脊柱骨折患者重获“挺直人生”。未来,团队将持续探索前沿技术,践行“脊梁守护者”的使命‌。

 
 
 

 

       供稿:李胭

       编审:朱美岳



快速导航

返回顶部